何解决习作中的几个常见问题
——以习作“秋游”为例
问题一
生问:老师,收集的资料怎么用?
师答:同学们收集资料,往往是“拿来主义”,这是不对的。注意:收集来的资料应根据需要进行整理、筛选,选择自己需要的,有用的,不要大段摘录。看例文:
一上车,导游就向我们介绍︰白马涧位于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西部,是高新区一块原生态“绿肺”,素有“江南九寨”的美称。
(文/徐佳莉)
今天我们秋游的景点是马涧生态区,位于高新区龙池路,传说是吴王夫差 养马的地方。我们坐着学校的大巴车,一路欢声笑语到达了目的地。
(文/李利民)
听老师说,我们今天去的地方叫“白马涧生态公园”。老师还说:“白马涧的游龙池,是有名的风景区,相传春秋时是吴王养马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,传说乾隆来过此地。”没过一会儿,我们的车就进入了景区。
(文/张文昊)
师点评:以上三位同学将收集到的关于“白马涧”的资料(地理位置、名称由来、地位等)或直接使用,或通过老师、导游的口里说出,可谓自然而巧妙。
问题二
生问:为什么老师说我的文章空洞,内容不具体?
师答:以门口的雕塑为例,有的同学看到了就这样表达:我看到广场上有两匹“飞马”雕塑。那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?什么颜色?都应该描写。看例文:
一进入大门,我就看到了两匹蓝白相间的“天马”雕塑,它们一个头朝前,身子往前倾,好像要起飞了;另一个头往后看,似乎是在等同伴。
(文/沈明哲)
我们在导游和老师的带领下,进入了景区内。“看!”一个同学指着广场中央的两匹“飞马”雕塑叫到。我们迅速将目光转移到“飞马”上,“哇噻!”只见那两匹“飞马”蓝白相间,一对翅膀洁白如雪,正展开双翅要飞升上天似的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它们是天上的小精灵呢!老师让大家在“天马”下合影,只听相机“咔嚓”一声,我们的欢声笑语就永远记录在了相机里。
(文/张潼)
师点评:以上两位同学用发现的眼睛观察到了景区门内的标志性建筑,并通过观察,将两匹“天马”雕塑的颜色、样子、动作作了细致地描写,同时展开合理的联想,让“天马”雕塑有了灵气,文章内容也丰富了。
问题三
生问:什么叫按游览顺序写?
师答:游览顺序有时也叫地点转换顺序。即从一处地方怎么来到另一处地方的?把走法说一说。
我们沿着小路径直向前,来到了远近闻名的“龙池”。啊!这里好美呀!只听瀑布哗哗的流水声,四条瀑布从龙池的源头飞流直下,湖面波光粼粼,池水清澈见底,还可以看见游动的鱼儿。
(文/李利民)
顺着小路往前走,大约走十多分钟,便看到了“云古飞瀑”。那瀑布从山谷高处流下来,宛如白练腾空,水花溅到龙池里,水池里掀起了波浪。三面青山围绕着龙池,美得像仙境一般。
(文/蔡子依)
点评:以上两位同学能按游览顺序将大家引到著名景点——龙池。表达有条理。听声音、观外形、谈体会,表达了自己对龙池美景的赞美。
问题四
生问:什么叫记下自己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?
师答:这很容易。就是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都是我们习作的内容,这样内容多了,文章就丰富了。可难的是,怎么把三者结合好,请看例文:
上山了,这里林深叶茂,除了偶尔能听到几声“啾啾”的鸟鸣,就再没有其他声音了,十分幽静。我不觉感到一阵秋的凉意,望着脚下这又细又长、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,不禁想到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。其作者常建,是在这儿写的吗?
(文/朱宸远)
点评:抓住了园内景观之特色——幽静的密林、蜿蜒的山路,借景抒情。其中“我不觉感到”、“不禁想到”都是在发表感受。引用的诗句很合适,表现了小作者平时的阅读积累和迁移的能力。
问题五
生问:平时您讲的“点面结合”在习作中怎么用?
师答:“点”就是具体某个人、某样物怎么样?“面”就是整体看上去怎么样?一般场面描写时经常用。比如:赛场上运动员们个个摩拳擦掌是面,具体写某一个运动员就是点;拉拉队员们加油呐喊就是面;具体写某个拉拉队员的表现就是点。与“点面结合”呼应的就是“有详有略”。“点”详写,“面”略写。懂了吗?看例文
吃饱喝足了,接下来我们要去同学们期待已久的儿童乐园。来到这里,有的同学丢下书包飞奔向游乐器材,有的坐在草坪上玩手机,有的铺开垫子,坐在上面吃零食,还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说笑笑。同学们玩得可开心了!
(文/蔡子依)
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个“轮胎秋千”,“轮胎秋千”,顾名思义,这个秋千底座是个轮胎。老师说解散后,我就迫不及待地坐上了那个特别的秋千,招呼来几个同学帮我推。“啊!”我刚荡了一下,就把我吓坏了,荡得太高了,几乎头朝下,脚朝天了。我再也不敢玩那个“轮胎秋千”了。
(文/张潼)
点评:“秋游”除了赏秋景,自然离不开人物的活动。以上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儿童游园的画面。蔡同学用了排比句式概述了同学们游玩的情况,有条理,属于“面”的描写。潼潼则把目光聚在自己身上,详写自己玩“轮胎秋千”,很有画面感,属于“点”的描写。
问题六
生问:老师,为什么文章的结尾我总是写不好?
师答:对于结尾,较多同学会一味地重复开头的语意,显得重复、啰嗦,切记不要这样。结尾的作用一般有三:总结全文、点明中心、升华感情。所以最好不要反复使用前文或开头出现过的文字。要学会跳出框框,学会提炼中心。看例文:
秋游真好!能让我们融入大自然,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。
(文/阮楚涵)
点评:以上这位同学用简洁的话总结了全文内容,并且点明了本次秋游活动的意义。不再停留在玩上,就有深度了。